澳城大創業就業團赴江門佛山考察

澳門城市大學吳在權創業就業中心月前舉辦「大灣區創業就業考察團—江門及佛山」活動,由吳在權創業就業中心負責人湯榮耀、商學院助理教授肖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震、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張晨曦及創新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康妮帶領十八名城大學生,深入江門、佛山兩市,實地考察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旅遊及創新設計產業環境。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文化體驗與創業分享,加深城大與兩地的交流合作。


首日上午,考察團從珠海出發,經由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黃茅海大橋抵達江門台山市。考察團首站參訪台山大廣海灣青創智谷,獲台山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肖雄英接待。師生一行聽取了基地負責人介紹台山的創業政策及孵化成果,參觀了展廳、培訓中心及辦公區域,並與入駐企業南粵家政及陸海通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進行了現場交流。隨後,考察團參觀台山華僑文化博物館,了解近代華僑奮鬥史與台山城市發展規劃。


當天下午,考察團轉赴開平文旅創業孵化基地,由工作人員李景輝詳細介紹開平塘口村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的經驗。成員們體驗了黃先生手作微縮藝術工作坊,並參觀了由舊糧倉改造的先鋒書店,親身體驗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的融合。傍晚時分,考察團到訪江門市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獲江門市就業服務中心主任李毓君、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中心運營總監劉慶華、副總監嚴偉初接待。一行人參觀了園區的服務中心、路演大廳及共享空間等配套設施。


次日上午,考察團前往佛山廣東工業設計城,獲佛山市青聯副秘書長劉國新及學聯成員接待,該設計城以工業設計引領創新發展,致力於通過工業設計突破傳統産業生態,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隨後,考察團到訪了阿農灣農耕文化園,總經理盧摯分享了在都市中建立農場的創業歷程,並與大家探討了現代農業與文旅融合的發展方向。下午,考察團抵達佛山初地,在佛山市青聯副主席、非遺傳承人李偉峰帶領下一同走訪塔坡廟和井,感受嶺南文化發源地的歷史脈絡。接着拜訪了佛山蔡李佛鴻勝館,觀看了由鴻勝館少年學員呈獻的武術及兵器表演。最後一站,師生一行走進佛山創意產業園,該園區展示了傳統商業街區通過「美食+網紅經濟」模式重煥生機的成功案例,使師生對佛山的文創產業與創新創業發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本次大灣區創業就業考察活動為城大師生提供了大灣區深度交流的機會,通過實地考察與座談交流,拓寬了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環境的認知,也爲未來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學感想


1749636276948459.jpg

楊昊瀾

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

此次考察最寶貴的收穫,是親眼見證了「體驗經濟」如何為傳統産業注入新活力。從農業園的研學轉型到文創園的網紅改造,這些案例深刻印證了「創新不是推翻傳統,而是讓傳統煥發新生」的發展理念。這次考察就像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傳統文化在科技與創新的作用下産生的無限可能。

1749636284246265.jpg

杜婉晴

創新設計學院

整個行程中,我尤為關注「文化載體+創新機制+人才培育」三者如何形成良性循環:文化底蘊提供內容根基,孵化基地和產業園為創新搭建平台,政策引導與人才支持共同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兩地考察也讓我了解到大灣區城市間在資源互補、特色定位及產業分工上的差異與優勢。

1749636291846004.png

王珺卉

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

兩日行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因地制宜」四字。無論是台山的僑鄉基因、開平的文旅資源,還是順德的工業底蘊、佛山的文創活力,各地園區並未盲目追隨熱點,而是扎根本土優勢,在傳統土壤中培育新芽。這種務實而聚焦的創業生態,或許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産業升級的新活力。

王安寧.png

王安寧  

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

這兩天的見聞讓我感受到嶺南文化的多元面貌——既有華僑文化的歷史沉澱,又有創新園區的青春活力,還有工業設計的人文關懷,共同勾勒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立體圖景。

吳安東.jpeg

吳安東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活動中,我與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夥伴們暢談理想、分享見解。無論是晚餐時與江門人社局代表的對話,還是在阿農灣與農創院同行的探討,都讓我拓寬了視野。這些互動讓我明白,合作與碰撞才能催生更多可能。 

兩天的行程雖短,卻讓我滿載而歸。我不僅加深了對嶺南文化的理解,更堅定了在大灣區發展的信心。未來,我希望將所見所聞轉化為行動力,在文化傳承與創新創業的道路上繼續探索,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攜手前行。

和利玖純.jpg

和利玖純

創新設計學院

這此交流活動不僅讓我更加全面的認識到了大灣區的就業創業環境,也深入直觀的體會到大灣區獨特的人文歷史文化,讓我對大灣區的就業創業環境充滿信心。我也希望以此次考察作為契機,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抓住機遇,在大灣區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奮鬥篇章。

李晨曦.jpg

李晨曦

創新設計學院

兩日行程雖短,卻讓我深切體會到創業不僅需要敏銳的商業嗅覺,更需紮根文化土壤、借力政策資源。不同城市的差異化發展路徑,也啟發我思考如何將地域特色轉化為競爭優勢。此行既拓寬了視野,也為未來的創業方向提供了寶貴的靈感與信心。


文案撰寫:吳安東、白婧